春秧街是全港露天市集的唯一。那电车与市集整合与交融的喧闹氛围,六十多年来日与夜在上演。在旺丁又旺财的那些年,电车要穿越春秧街抵达街尾的糖水街电车总站,往往要「人车争路」,但正好让车上游人把墟市般热闹的每一刻凝固,再储存。

当置身缓缓向前的电车中,随时有机会伸手触碰档户摆卖的衫裤外套。那是街道商会主席杨燕珊对七八十年代春秧街的回忆,也是回味。想当年,绕着北角生活的街坊,先有上海人,后来进驻不少福建人,市场上的供求拉扯关系,让春秧街顺理成章成为出售家乡美食的集散地,也因而多了「小上海」、「小福建」的代名词。上海南货店内有售的咸肉、火腿、咸菜、年糕,福建有名的鱼丸肉丸、蚵仔、芋粿、绿豆饼等,也一应俱全。

若回到春秧街聚合摆卖的最初,那些流动贩商们都是为了养家活儿而来。地上一个放有货品的大袋,贩商以臂弯充当衣架,时而挂上外衣,时而挂上长裤,这就叫卖起来。踏进七十年代,朝行晚拆的档户几乎清一色由妈妈们领军,毕竟,当年能边带孩子边赚生活的工作,非它莫属。

朝七晚九,是春秧街档户的日常。那时候,仗着拚搏的本钱,档户积累了街坊熟客的拥戴,也有货真价实的商誉。每到中秋、农历年等时节,别人都在普天同庆,档户们却习惯留守工作岗位,为的是让客人随时选购心水货品。难怪他们常常传颂档户养活三代人的故事,就是连外国电视台也不时把春秧街排档设定为报道选材,让世界另一角落能细味它的历史文化与香港特色。

虽然,经历过金融风暴和沙士的冲刷,但春秧街的「丁」与「财」依然能用上「旺」来形容;虽然,从前上海南货与福建家乡食品的档户,已陆续转型为店铺,但近年变阵为生活百货的市集,仍是许多街坊每天必逛之选。尤其当七十个排档全部换上新装「屋仔」后,既整齐又安全,不少游客爱用镜头捕捉春秧街露天市集的魅力。

春秧街相片1
春秧街相片2
春秧街相片3
春秧街相片4
春秧街相片5
春秧街相片6
春秧街相片7
春秧街相片8
春秧街相片9
春秧街相片10
春秧街相片11
春秧街相片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