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它是舊街,除因它背着近一百六十年的歷史,還有它被標註在香港開埠以來首條市集街道的檔案內。砵典乍街,港人愛喊它為「石板街」,遠近馳名的,是那裏擺賣的「洋雜」。

鈕扣、珠片、蕾絲絲帶、外衣徽章等配件,全屬服飾雜貨,至於何解在雜貨前加上個「洋」字,全因想當年那些貨源主要從外國進口,例如日本鈕扣、德國蕾絲絲帶等,特色貨品與價廉物美,讓砵典乍街成為遊客「到此一遊」的不二之選,把那裏的「洋雜」帶回家鄉送禮自用,幾乎是指定動作。

可別少覷當年一元幾角的生意,時勢乍現之際,財富就這樣累積起來。八十年代,全港許多排檔檔戶口中的黃金歲月,砵典乍街也不例外。圍着砵典乍街排檔精挑細選的客人三五成群,大部分是遊人,也有本地的識貨客——為拍劇服裝而來的大台員工、醉心為自己設計服飾的名人藝人。這都是許多砵典乍街販商和街道販商代表周日新的回憶。

只是,砵典乍街的生意起伏,尤其緊隨世界經濟大氣候。今天街上的遊客比例顯然難復當年,檔戶得合力變奏,出售的貨品添加中國元素的同時,也得配合時代觸角——手機配件、中國繡花鈕扣、中國特式的鎖匙扣、萬聖節服飾等,陸續成為街道檔戶的主打貨品。

近年的中秋與新年,砵典乍街花燈高掛的街景,最是吸引遊客駐足留影。即便是夏天高溫的季節,也沒減退遊人感受香港情懷的興致。箇中原因相信是檔戶自去年由「鐵皮屋」換上更安全和七彩繽紛的「屋仔」後,因電力供應穩定而能安心在攤檔安裝風扇或空調,為遊客製造了舒適的購物環境,又是好客之道的另一種演繹。

砵典乍街相片1
砵典乍街相片2
砵典乍街相片3
砵典乍街相片4
砵典乍街相片5
砵典乍街相片6
砵典乍街相片7
砵典乍街相片8
砵典乍街相片9
砵典乍街相片10
砵典乍街相片11
砵典乍街相片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