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秧街是全港露天市集的唯一。那電車與市集整合與交融的喧鬧氛圍,六十多年來日與夜在上演。在旺丁又旺財的那些年,電車要穿越春秧街抵達街尾的糖水街電車總站,往往要「人車爭路」,但正好讓車上遊人把墟市般熱鬧的每一刻凝固,再儲存。

當置身緩緩向前的電車中,隨時有機會伸手觸碰檔戶擺賣的衫褲外套。那是街道商會主席楊燕珊對七八十年代春秧街的回憶,也是回味。想當年,繞着北角生活的街坊,先有上海人,後來進駐不少福建人,市場上的供求拉扯關係,讓春秧街順理成章成為出售家鄉美食的集散地,也因而多了「小上海」、「小福建」的代名詞。上海南貨店內有售的鹹肉、火腿、鹹菜、年糕,福建有名的魚丸肉丸、蚵仔、芋粿、綠豆餅等,也一應俱全。

若回到春秧街聚合擺賣的最初,那些流動販商們都是為了養家活兒而來。地上一個放有貨品的大袋,販商以臂彎充當衣架,時而掛上外衣,時而掛上長褲,這就叫賣起來。踏進七十年代,朝行晚拆的檔戶幾乎清一色由媽媽們領軍,畢竟,當年能邊帶孩子邊賺生活的工作,非它莫屬。

朝七晚九,是春秧街檔戶的日常。那時候,仗着拚搏的本錢,檔戶積累了街坊熟客的擁戴,也有貨真價實的商譽。每到中秋、農曆年等時節,別人都在普天同慶,檔戶們卻習慣留守工作崗位,為的是讓客人隨時選購心水貨品。難怪他們常常傳頌檔戶養活三代人的故事,就是連外國電視台也不時把春秧街排檔設定為報道選材,讓世界另一角落能細味它的歷史文化與香港特色。

雖然,經歷過金融風暴和沙士的沖刷,但春秧街的「丁」與「財」依然能用上「旺」來形容;雖然,從前上海南貨與福建家鄉食品的檔戶,已陸續轉型為店舖,但近年變陣為生活百貨的市集,仍是許多街坊每天必逛之選。尤其當七十個排檔全部換上新裝「屋仔」後,既整齊又安全,不少遊客愛用鏡頭捕捉春秧街露天市集的魅力。

春秧街相片1
春秧街相片2
春秧街相片3
春秧街相片4
春秧街相片5
春秧街相片6
春秧街相片7
春秧街相片8
春秧街相片9
春秧街相片10
春秧街相片11
春秧街相片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