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排檔,聯想起它。它是港人的集體回憶,盛載着基層向上流動的足印,把時代變化的歷程複製成一個又一個檔案。

「八十年代,那是花園街最當旺的時候。」這肯定是花園街販商協會主席黃培清最難忘的一段日子。那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、香港經濟起飛,港人的消費力得以動起來。到這裏光顧的,許多都是把檔戶的衣褲大包細包掃回鄉,因為價廉、因為款式多。

畢竟仍是「香港製造」的盛世,那些年檔戶出售的衣履服飾,大多屬深水埗的貨源,且掛着「香港製造」的名堂。難怪三代都在花園街成長的排檔檔戶,都見證了花園街排檔的生命力隨著城市發展的勢頭不斷進發。

從農地到街道,從無牌「走鬼檔」到固定攤檔,人潮,是花園街喧鬧場景的主角。七八十年代開通的鐵路網絡確實幫上忙,旺角站與旺角東站先後通車,成了人潮的引流。每逢周六、日,花園街正是許多新界區居民購物的熱點。

周末過後,街道的熱鬧雖沒向平日延伸,但排檔檔戶還是忙得不可開交,尤在每天正午十二時前,總遇上不少媽媽們閒逛購物。一個上午已有很不錯的營業額,是十之八九的檔戶的回味分享。

港人愛逛花園街排檔,就是愛這裏的衣履雜貨夠平民、夠貼地。雖然,當下的人流比不上八十年代,但價廉而款式繁多的衣飾,加上那開闊的街道,吸引不少「老、中、青」的港人前來購物,更成為遊客必逛的地標之一。各排檔檔主毋須叫賣「埋嚟睇、埋嚟揀」,自有顧客「目標為本」的前往褲檔、服飾檔等入貨,或為即將到來的飲宴作準備,或搜購旅遊滑雪用的裝備,順道把鄰檔的新鮮水果帶回家……一切,每天都在反覆地進行。

那管時代巨輪洗禮,那怕經歷過多次災後現場,檔主們仍繼續牢牢地守住曾幫忙供養家庭的排檔,守住這條港人集體回憶的街道。

花園街相片1
花園街相片2
花園街相片3
花園街相片4
花園街相片5
花園街相片6
花園街相片7
花園街相片8
花園街相片9
花園街相片10
花園街相片11
花園街相片12